<dl id="vlnrd"></dl>
<var id="vlnrd"></var><var id="vlnrd"></var>
<menuitem id="vlnrd"><strike id="vlnrd"></strike></menuitem>
<menuitem id="vlnrd"></menuitem>
<menuitem id="vlnrd"></menuitem>
<var id="vlnrd"><strike id="vlnrd"><listing id="vlnrd"></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lnrd"><strike id="vlnrd"><progress id="vlnrd"></progress></strike></menuitem>
<var id="vlnrd"><strike id="vlnrd"></strike></var>
<menuitem id="vlnrd"><dl id="vlnrd"></dl></menuitem>
<var id="vlnrd"></var>
<cite id="vlnrd"><strike id="vlnrd"></strike></cite>
<cite id="vlnrd"><strike id="vlnrd"></strike></cite>
<var id="vlnrd"><strike id="vlnrd"><listing id="vlnrd"></listing></strike></var><cite id="vlnrd"></cite>

24小時報料熱線

028-86966315

幸福成色越來越足 成都持續推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2021年06月11日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 瀏覽量:11456

1623350770108.jpg

市民在藍天白云下的江灘公園游玩 本報記者 張青青 攝

曾經的“稀爛街”變身“品質街”,高科技的“城市大腦”為安全賦能,“菜籃子”讓居民“錢袋子”鼓起來,智能化的管理平臺讓“錦城藍天”常在,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讓生活多了“百種可能”,“不近人情”的路變成了舒心的通勤道路,“一老一小”在家門口就能得到高品質保障……

隨著制度機制逐步完善、重大項目有序推進,城市幸福場景漸次成型、市民幸福成色越來越足。在昨日召開的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進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進會上,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各專項組組長依次匯報了本組工作推進情況。通過近半年的建設實踐,十大工程藍圖愿景更加明朗、建設思路更加清晰、實踐路徑更加科學,各項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01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互聯網+共享農莊“造血式”模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新津區張河村果園子社區,有一個網紅打卡地——集趣·農博園·共享農莊。這里鮮花盛開,楠木森森,白鷺齊飛。不僅可以欣賞優美環境,游客還可以體驗農事活動、品嘗當地特色餐飲、住在村中親近自然。

這是張河村按照“互聯網+分享經濟”理念,實行“保底+分紅”的合作模式,盤活鄉村資源,實現集體增收的做法。

“共享農莊”項目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6萬余人次,村集體每年保底收益31.5萬元。帶動群眾就近就地就業達120余人次,每月增收超過2800元,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高于全區13.5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新津區還將該模式復制到對口幫扶的阿壩州小金縣,打造了木欄村“蘋果共享農莊”,帶動當地616戶、2220名農民就地增收,實現村集體經濟分紅68萬元,人均增收超過2300元。這一“造血式”扶貧奔康模式還入選了中央黨校扶貧攻堅典型案例,已在全國17個省市推廣。

居民“錢袋子”鼓起來了,幸福感、獲得感自然多起來了。當前,成都正在實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33元,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7.4%。

02

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

打開電子地圖 為熱愛運動的你提供“百種可能”

在錦江綠道江灘公園,有全川最大的沙灘排球場,還有3000平方米的無邊泳池和3D立體碗巢滑板運動場。

視線轉向西村,除了別具一格的建筑,中庭的綠茵球場與四周架空的環形跑道,吸引了很多人。還有青龍湖公園、錦城湖公園,環湖綠道上,跑步者絡繹不絕……如今,熱愛生活、熱愛運動的成都市民,只要從手機上點開“成都體育消費新場景地圖”,就可以導航去附近的推薦運動點位。

這張電子地圖亮相于今年3月的“運動成都100+成都體育消費新場景”發布會。會上,市體育局通過“成都體育消費新場景100+”榜單,展示了包括城市公園、工廠文創、全民健身等8種類型,共計110個成都體育消費類場景。

在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中,像這樣利民惠民的措施,在成都遍地開花。

據了解,全市開工新建、改擴建80所中小學、幼兒園,三甲醫院覆蓋率提升至87%,十大天府文化地標、500余個各類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正加緊建設和提升打造,大運會49個新建改造場館已全面完工,并同步開展“大運場館惠民”行動,全市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達243.8萬人次,組織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2150場次。

03

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

小小“菜籃子” 讓群眾的“錢袋子”更鼓了

小小菜籃子,關乎大民生。作為成都“菜籃子”所在地,彭州市這個西部最大的“菜籃子”,讓群眾的錢袋子更鼓了。通過搭建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平臺,彭州市將新西蘭、海南等地的優質農產品通過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流通全國,也同時帶動了菜農增收致富。

電子商務交易和數字人民幣的使用,在促進農村地區商貿流通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同時,更進一步提高了蔬果流通效率。

記者了解到,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正按時序穩步推進,市民居住更加舒心、社區生活更加舒服、品質生活更加舒美、生活消費更加舒暢。當前,成都新增商品住房5.2萬套,新建租賃住房3389套,盤活租賃住房15252套;184個社區商業示范場景、486個社區生活重點項目有序推進,招引首店127家;評選社區美空間10個、示范和特色消費場景18個;一季度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同比增長13%,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同比增長50.1%;1月至4月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99.6,同比下降5.2%,消費品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穩定。

04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打通“不近人情”的路 通勤場景處處體現城市溫度

“哎呀,走錯了!這下要繞好大一圈?!痹浀奈骱礁鄞蟮谰褪沁@樣一條“不近人情”的路:由雙流國際機場直達九江街道,想要中途轉入成雙大道必須掉頭。這一繞,起碼多花10分鐘。

去年8月,成雙大道與西航港大道互通工程正式啟動,今年初,西航港大道兩側雙向4車道的輔道順利開通,彌補了近10年來這個“丁字路口”不通車的缺憾,給市民出行帶來了極大方便。

此外,西航港大道與川航貨站節點工程及凌云灣1號路也在緊張施工中,預計今年內這幾大項目將全面竣工,空港商務區至機場5分鐘通勤圈將正式形成。

推進職住平衡、夯實基礎建設、提高公交效能、優化交通治理、實施政策引導、營造通勤場景,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正通過實施這六大行動,不斷提升現代化交通治理能力。截至目前,已梳理應用場景和投資機會清單71條,31項重點任務、56個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平衡適宜職住體系、多元便捷綠色交通、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加快建設。

05

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

“稀爛街”變“品質街” 社區美學空間與生活緊密相連

從老百姓口中的“稀爛街”變成“品質街”,多個社區美學空間以不同面貌與市民生活緊密相連,在植入新消費場景的同時,也保留市井煙火味……這是金牛區撫琴西南片區改造后呈現的新場景。

金牛區撫琴西南片區的更新改造是成都實施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的縮影。截至目前,成都市已按計劃啟動成片更新項目30個、老舊小區改造313個,完成電梯增設311臺,啟動信托制物業試點小區63個,讓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增強。

在實施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中,成都市堅持以公園城市為統領,把生態優先、產業優先、公共優先落到實處,讓城市有機更新項目建設有力推進,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推動老舊片區功能品質和發展治理綜合提升。

成都堅持“市統籌、區主體”原則,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今年內,成都市每個區(市)縣至少啟動1個有機更新示范工程項目包裝、融資及建設,完成1—2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示范項目。錨定今年國慶、明年春節、大運會等重要節點,將全力推進53個片區更新項目建設、313個老舊小區分類改造,完成增設電梯1200臺,讓市民第一時間感受到幸福美好工程成果,進一步形成幸福美好可感可及的社會認同感。

06

生態惠民示范工程:

打造“智能化”環境管治平臺 “錦城藍天”成為常見美景

酷炫的沉浸式組合環形屏展示著2D及3D可視化變化軌跡、海量分鐘級空氣污染分析數據……這款與“阿爾法狗”同樣具備“深度學習”功能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 MAPS”系統位于龍泉驛區,是成都大氣檢測管治領域的率先實踐。

基于這款“生態大腦”,龍泉驛區打造了全省首個“智能化”環境管治平臺,利用固定檢測站點和移動檢測設備,實現準確預測預警。

相比傳統環境監測手段,智能化環境管治平臺深度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科學技術,能快速鎖定重點污染源和重點管控區域。

不只有全天候實時監測大氣數據平臺,成都正積極謀劃打造碳中和“先鋒城市”,在國內首創提出“公共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減碳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建設思路。

隨著生態惠民示范工程落地,越來越多環境治理新模式、空間改造新場景涌現。截至目前,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1天,“錦城藍天”成為越來越常見的美景;守護成都良好生態本底,新建成天府綠道219公里、“回家的路”社區綠道182條。成都將繼續推動綠色生態場景向新商業、新消費和新生活場景轉變,營造“三生融合”的城市新空間。

07

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建設工程:

實現“一站式”業務辦理 市場主體活力正在迸發

今年2月,天府中央商務區正式啟動運營。這是全國首個升級層面推動建設的現代法務集聚區,它將構建“平臺驅動層、核心產業層、關聯功能層、衍生配套層”的“法治生態圈”。

啟動當天,這里就有20多家機構入駐,包含窗口單位、法務單位、涉法單位、涉法務機構等。4月9日,成都金融法庭、成都破產法庭、成都互聯網法庭、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法庭共4個專業法庭入駐。加上之前在天府新區掛牌成立的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成都中院已有3個專業法庭入駐。

智慧化服務隨處可見:全球數字公證服務平臺可實現遠程辦理、律政公證處在此設立的服務平臺已投入運行;在綜合負責中心,已經實現“只跑一次腿、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的“一站式”業務辦理。

圍繞“穩定”“公平”“可及”這三個關鍵詞,這里正以智慧化服務賦能城市營造穩定公平可及的營商環境,建設立足四川、輻射西部、影響全國、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務高地。

不斷完善的營商環境政策措施,正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成都正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加快研究制定4.0政策實施方案,截至目前,成都市營商環境3.0政策140項改革措施已完成120項,完成率達到85.7%。

08

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筑夢工程:

910.31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 為青年人才“筑夢”

作為最受年輕人喜歡和中高端人才凈流入率最高的新一線城市,三年多來新落戶成都的青年人才超過49萬人,成都,已經坐穩“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的稱號。

如何讓人人擁有盡展其才、夢想成真的發展機會?為青年人才提供“造夢空間”,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筑夢工程應運而生。

是不是人才,企業說了算。今年4月,成都市創新啟動“產業生態圈人才計劃”,該計劃改變了傳統人才評價方式,變政府主導為市場主導、變層層評審為企業自評?!爱a業生態圈人才計劃”的提出是成都市探索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筑夢工程的重要一環。

該工程實施以來,成都市全方位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多維度推動青年高質量就業、立體式增進青年情感認同。截至目前,成都市省級以上重大創新平臺增至214家、建成高品質科創空間910.31萬平方米;還率先推出“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科技金融組合產品,此外,成都市住建局新增商品房配建人才公寓2萬套,團市委牽頭建成青年社交空間833個。

下一步,成都將建好平臺加強供給,加快推進高能級創新平臺和“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同時著力招引匯聚人才,大力實施“蓉漂計劃”“產業生態圈人才計劃”,開展人才招引活動,加快推動重點區域人才公寓建設。

09

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工程:

一顆“聰明的大腦” 讓城市更智慧、更安全

下轄5個社區,144個居民院落,流動人口多、酒吧網吧多、賓館飯店多、老舊院落多、教培機構多、商業綜合體多,人員密集且老齡化嚴重、城市設施設備陳舊等現象交織疊加的望江路街道,是如何做細“神經末梢”的?

用高科技為城市賦能,“智慧城市”四個字,成都還是拿捏得死死的。

“望江路街道安全風險智能管控平臺”的上線,讓當地從粗放式管理直接躍升為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專業化、無紙化、傻瓜式、閉環式的規范管理。消防安全智能平臺,讓轄區182戶獨居高齡老人實現了居家24小時用氣、用電和起火災害監測。

與此同時,街道還建成了一個集風險預警、隱患預防、事故救援為一體的指揮中心,并組建了1支安全巡查隊和1個微型消防站,“處早滅小”的效率和能力不斷提升。

在成都,自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工程實施以來,截至目前,33項工作任務正在有序推進,2021年計劃實施的35個項目已有28個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53億元,剩余7個項目也已全部按計劃開展。

10

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

“一老一小”家門口享受“一站式”公共服務

想象一下,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旅、看病、家電維修、托育養老等一系列便民服務,是怎樣的生活感受?位于成都高新區錦城社區的綜合體,正按照“公益+普惠+消費升級”的設計理念,以“公共服務+便民服務”為基礎,帶給群眾這樣的體驗。

依托華西附一院、附二院頂尖優質醫療資源,整合深耕嬰幼兒托育教數十年的嬰兒園專家團隊,融合智能養老技術和傳統中醫養生等優質資源,形成了以“一老一小一醫”為核心服務的大健康社區綜合體。目前,項目可提供養老床位59張,嬰幼兒學位65個。

從綜合體到全齡友好包容社區,當地正打造多元公共服務集結地,即在常規的社區服務外,打造多功能廳、舞蹈室、聲樂室等場所,滿足居民精神娛樂需求,提供更多元化的公共服務。

如何將“設計圖”轉變為“實物量”?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成都通過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營造社會互助互濟良好氛圍。目前,已發布政府需求清單37項、政府供給能力清單4項、企業能力清單5項,18個項目有序推進,2021年計劃投資7億元,已完成投資23.9億元,各項工作正全面展開。

本報記者 侯初初 繆夢羽

實習記者 李菲菲 楊靜耕


 

大赢家快3